中国科学院大学:实现可再生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新进展

可再生的即时检测(POC)传感器为疾病标志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类新型解决方案,但是该类器件面临循环使用过程中重复污染难题,难以兼具高灵敏度和优异的循环使用次数,制约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凤娇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狄重安研究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佳副主任医师报道提出药物分子探针介导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DM-OECT)构建新思路,器件对血液中的血液表皮生长因子(EGFR)具有高灵敏检测能力,同时具有独特的可再生功能,为POC传感器的低成本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POC传感器可实现疾病标志物的快速检测,是重大疾病诊疗和术后康复监测的重要路径,也是生物电子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然而,现有的POC传感器普遍成本较高,且特定疾病需要长期高频率检测,为高风险人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可再生POC传感器的核心特征是利用单个器件实现标志物的多次灵敏检测,进而大幅降低使用成本。传统的再生方式是通过pH调控、加热或施加电压诱导探针与待测物的结合发生解离,但热动力学平衡和可逆吸附会造成表面反复污染,使得器件在循环使用过程中灵敏度快速下降。利用物理或化学刻蚀方法可以避免物质残留,但会破坏活性层进而限制器件循环使用次数的提高。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药物分子探针介导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传感器(DM-OECT)理念。该器件具有“refresh-in-sensing(传感中再生,RIS)”的新机制,即器件在待测物检测过程中实现同步再生。研究人员使用吉非替尼药物分子为探针,利用吉非替尼与有机半导体的电荷转移、吉非替尼与EGFR的特异性靶向作用、EGFR-吉非替尼的构象翻转,实现EGFR的高灵敏度传感以及传感过程中的功能表面再生。

来源:传感器专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