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智能传感器成为衡量数字化竞争力的关键技术

报告显示,十大园区名单依次为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嘉定区、无锡高新区、郑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重庆北碚区、东湖高新区、绍兴滨海新区、北京怀柔区、广州开发区。


报告综合考虑了三个核心因素,产业竞争力、配套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作为三个核心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又有15个二级指标对智能传感园区进行综合评价,比如产业竞争力又选取了市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头部企业、产品竞争力,配套竞争力选取了核心载体、配套载体、平台和中心建设等。


“从编制报告的过程中,我们也对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刘文强说,主要是做精特色、做大应用、做强配套、做优品牌四个方面:


在做精特色方面,智能传感器产品涵盖范围很广,研发原理、参数设定、技术手段不尽相同,建议各个地区依托已有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做精智能传感器特色领域。


在做大应用方面,打通应用场景是智能传感器产业重要目标之一,应结合产业趋势、市场前景,提前瞄准目标领域,定向开发产品及一体化解决方案,做大智能传感器应用领域。


在做强配套方面,智能传感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需要材料、设备、中试平台等产业链配套,以及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配套。园区在做精特色做大应用基础上,做强材料设备产业配套环节,加大资金、人才的奖补力度。


在做优品牌方面,产业联盟、会议论坛等产业支撑连接要素与产业链发展、特色领域建设相辅相成,世界传感器大会已落户郑州,借助已有的产业联盟会议、论坛,以本地应用场景、龙头企业、优势产品为抓手,做优园区的智能传感器品牌。


刘文强介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全国多个地区也通过发布专项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搭建特色产业基地等措施,积极布局智能传感器产业。目前,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已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积极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而且产业发展特征不尽相同。


在长三角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主要特征表现为硬件传感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和应用推广地、MEMS产业研发设计和制造中心。在环渤海区域,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主要特征表现为以高校和重点实验室研发设计为主导。珠三角更多是重在制造,市场非常活跃,以产品带动应用。其他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也结合各自的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和技术发展,开展标准化的试点应用。


刘文强表示,当前全球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迎来新的机遇,传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之一,正在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经济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传感器产业正在成为支撑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产业。智能传感器是传感器和集成电路融合发展的产物,是集传感器、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为一体的系统及产品,代表了传感器技术升级和发展的方向。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医疗环保消费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需求持续带动,传感器产业正在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1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171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6.5%,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400亿美元左右,占比在23%,还不到1/4。从国内市场来看,在政策支持、应用驱动、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中国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态势强劲,2021年整个市场规模大致在2900亿,同比增长17%左右。其中,智能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大致在1020亿,占比在35%,高于国际市场的占比。“可以看到,智能传感器作为数字经济重要的底座之一,正在成为衡量数字化竞争力的重要关键技术。”刘文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