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月28日),华为召开了2021年度报告发布会。会上,孟晚舟一袭黑裙亮相,这也是孟晚舟在去年从加拿大释放回国后的首次公开露面。
孟晚舟称,2021年是华为“承重”的第三年,现在华为已经穿过了这次劫难的黑障区。或许孟晚舟黑色礼服上的蝴蝶胸针,就寓意着华为的破茧成蝶吧。
被制裁至今3年,为了活下来,华为进行了许多自救,华为有了什么变化?
华为卖掉了荣耀,卖掉了超聚变,进行了多种尝试,其中就包括这近两年亲自研发和参与投资的传感器赛道。
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
作为华为的副董事长和首席CFO(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发布会上首先发言,介绍了2021年华为的财务数据:华为收入为636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6%;净利润为1137亿元,同比上升75.9%。
结合2021年华为年报,华为主要财务信息如下:
华为的营收在2021年只有6368亿元,相比2020年下滑了28.6%,这也是近十年来华为首次出现营收下滑的情况,可见美国的封锁对华为的打击是多么大!
在华为2021年度报告中,华为现任董事长梁华致辞提到:过去三年,“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是华为公司的发展目标。
被制裁3年来,华为的营收在2021年触底,孟晚舟表示华为已经穿过了劫难的黑障区:“我们的规模变小了,但我们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获取能力都在增强,公司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虽然华为的业绩在2021年下滑,但其利润却猛增75.9%,达到历年之最,这背后隐藏着华为的心酸。
利润猛增75.9%背后是华为的心酸
受美国制裁影响最大的,是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因为以手机等智能设备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需要用到大量高算力、体积小、功耗小的先进制程的芯片,在这块中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美国技术卡着脖子。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2021年,因为受到美国的制裁,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急剧下滑,在2021年达到了顶点,整个消费者业务从2020年的4829亿元下滑到2434亿元,下滑了49.6%。这也带动了华为整体营收的下滑。
受到消费者业务下滑的影响,华为在全球各地的业绩都出现下滑。消费者业务营收在华为业务中占比很大,这次美国的制裁对华为的打击很重!
在被制裁后,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因为无芯片可用,在消耗完库存后,几乎处于停摆状态。
为此,华为含泪“卖掉亲儿子”——在2021年内正式将荣耀和超聚变(X86服务器业务)两家公司出售,这部分收益让华为获得了大约574.31亿元的资金,这在其“处置子公司及业务的净收益”中已清楚注明。
因此,2021年华为1137亿元的净利润,扣掉卖荣耀和超聚变的收益之后,净利润应该是562.69亿元,对比2020年净利润646.49亿元,约同比减少83亿元,降幅12.9%。扣掉卖子公司的收益后,其实华为2021年的利润总额是下降的。
但相比2021年总营收下降28.6%,扣除出售子公司后业务净利润仅下降12.9%,也印证了孟晚舟所言,华为的盈利能力正在加强,华为似乎已经开始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
华为找到了什么出路?
毫无疑问,就全球范围来看,消费电子永远是第一位的,体量和利润最庞大的市场。
而从沙子到芯片,这一漫长的过程,并不那么容易跨过,短期内华为无芯可用的状况都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而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拿出的解决方案,也显得非常无奈:
显然,通过面积、堆叠等“笨”办法去提高芯片性能,是“无法之法”。因此,可以这么说,在芯片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华为的消费者业务也不可能有太大起色了。
华为急于寻找新的出路,在2021年,闹出新闻最多的,就是华为造车!
不错,智能汽车就是华为寻找的出路之一。但华为不造车,而是给解决方案,造智能汽车的眼睛——雷达。
上图是2021年和2020年华为业务架构调整的对比,可以看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华为云计算、数字能源、海思等,成为华为的重要支柱。
华为进军传感器赛道
其实,华为早就看上了传感器这条赛道。
2018年11月新华社就报道:
可见,华为早就对传感器这条赛道有所图谋。
2019年5月,华为正式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2019年10月,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高峰论坛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明确表示,华为要造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智能汽车核心传感器。
华为认为,在汽车真正走向自动驾驶的时候,其上需要配置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
在美国多次试探并正式制裁后,华为就快速进入智能汽车赛道,造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显然,这是华为在认为无法逃过美国制裁后,深思熟虑之后选定的未来发展业务之一。
华为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共包含“智能电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和“云服务”五大板块。其中,“智能驾驶”是整套解决方案的基础,也将成为华为未来技术攻坚的第一个技术体现。华为将打造一个以华为昇腾芯片为基础的MDC智能驾驶平台。
围绕着MDC智能驾驶平台,华为计划将“智能驾驶”平台的API彻底开放,并与部件供应商、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传感器生态、智能驾驶应用生态,并进一步建立广泛的生态联盟。
因此,华为认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生态是智能汽车必须打造的基础硬件之一。
自研与投资两条路走
为了搞好智能驾驶的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华为采用了两条路走的方式:自研和投资。
根据相关的报道,华为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了激光雷达技术的预研,并以“爬北坡”来命名整个激光雷达战略——北坡是珠穆朗玛峰最难攀登的路径。
彼时,在激光雷达的赛道上,以Velodyne、法雷奥、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为首的国内外激光雷达巨头已经耕耘多年,在技术、市场上都有一定地位,华为决心从零开始研制,真无异于“爬北坡”一样的艰难。
但激光雷达这条路代表了华为的未来之一,尤其是在消费者业务受制环境下。
在华为大量资金和研发人员的投入下,华为激光雷达项目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2020年8月的第十二届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时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的王军透露,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总计有1万多人,该中心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
同时,他还表示华为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无论是万人研发,还是100美元的激光雷达,这些言论,在当时都引起相当大的反响,也足见华为对激光累的野心。
2020年12月,华为正式发布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以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同时称,华为建立了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Pilot产线。面向百万级量产需求,华为已按照年产10万套/线在推进,以适应未来大规模量产需求。
在如此强大的执行力下,华为的传感器战略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在2021年11月的广州展会上,已经有哪吒S、极狐阿尔法S、沙龙汽车机甲龙等三款量产车装上了华为的96线激光雷达。详细情况请查看《国产激光雷达装车大爆发!》内容。
根据2021年市场调研公司Yole的报告显示,华为以3% 的市场占有率与禾赛科技等多家老牌激光雷达企业排名第五,对于从零开始的华为来说,短短几年取得如此成绩,已经是不俗。其他激光雷达企业介绍,请查看《全球激光雷达实力排名出炉!华为等多家中国企业上榜》内容。
除了激光雷达外,华为还对毫米波雷达、图像传感器等开展了广泛的研发,并发布多款产品。
2021年4月18日,华为发布了用于ADS(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核心传感器——成像毫米波雷达,采用12个发射通道,24接收通道大天线阵列,比常规毫米波雷达3发4收的天线配置,提升了24倍,比业界典型成像雷达多50%接收通道。
2022年3月16日,在2022华为全屋智能及全场景新品春季发布会上,华为发布了首款毫米波AI超感传感器。这款毫米波AI超感传感器感知范围、精度、功能等多方面远超红外传感器。它能感知42平空间中的物体,可识别99%的微动、99%的静止,支持监测人体的站立躺卧,而且不受热源光源等环境干扰。
华为以激光雷达为契入点,在传感器的赛道上,越跑越快,并将传感器带入了汽车之外,智能家居等领域。
这两年华为投资的传感器企业
除了自研传感器外,华为这两年还投资了不少传感器企业,用来巩固和完善自己的供应链,根据相关媒体资料,部分投资传感器企业信息整理如下:
纵慧芯光(激光雷达领域):主要研发和销售高功率和高透VCSEL激光器,这是激光雷达的重要光源,作为一种光电半导体,VCSEL 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数据通信、激光雷达等领域。同时,纵慧芯光也是华为手机ToF光源的抓哟供应商。2020年6月获华为哈勃投资。
思特威(CMOS图像传感器):主营方向是CMOS图像传感器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芯片主要用于安防监控,汽车车载和人工智能等领域。2020年8月获华为哈勃投资。
炬光科技(激光雷达领域):炬光科技主要从事激光行业上游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元器件、激光光学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车规级汽车应用(激光雷达)核心能力,正在拓展面向智能驾驶激光雷达(LiDAR)、智能舱内驾驶员监控系统(DMS)等汽车创新应用场景的车规级核心能力。2020年9月获华为哈勃投资。
南京芯视界(激光雷达领域):主营固态激光雷达芯片、大数据中心超高速光电互联芯片及系统解决方案,其产品有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SPAD(接收器),SPAD 对光具有高敏感度,装配 SPAD 的激光雷达可以准确探测低反射率的物体,例如暗色着装的行人等。2020年9月获华为哈勃投资。
长光华芯(激光雷达领域):同纵慧芯光一样,长光华芯也是研发VCSEL的企业,已推出距离传感器、结构光(SL)、飞行时间(ToF)三大类产品,标准产品的波长包含808 nm、850 nm、940 nm等,是全球少数几家研发和量产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的公司。2020年12月获华为哈勃投资。
深迪半导体(MEMS陀螺仪):主营业务为MEMS陀螺仪系列惯性传感器芯片,为消费电子及汽车电子市场提供商用MEMS陀螺仪芯片,以及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应用解决方案。2021年8月获华为哈勃投资。
除了智能汽车和传感器外,华为还发力哪些领域?
作为一个庞大的集团,靠单一业务支撑不了华为,除了传感器赛道外,华为还将发力那些领域?
从上文2021年和2020年华为业务架构调整的对比中,可以看到除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外,华为云计算、数字能源、海思等,也成为华为的重要支柱。
华为云计算可能成为华为下一个重点,在2021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孟晚舟表示,华为云的业绩贡献值得关注。
过去的2021年中,华为云营收20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4%,在全球IaaS市场排名第五。2022年华为将围绕云战略,加速全球数据中心和网络的部署。这将是华为的下一个重点之一。
数字能源是华为利用自己ICT技术优势,围绕清洁发电、能源数字化、交通电动化、绿色 ICT 能源基础设施、综合智慧能源等持续创新的综合解决方案。去年,华为相继成立了煤矿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海关和港口军团、智能光伏军团、数据中心能源军团等5个军团,推动相关业务的发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海思,这是海思从成立后,首次被提为一级部门。海思是华为成立于2004年的半导体公司,前身为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架构调整前隶是属于2012实验室的二级部门。
海思也是中国芯片设计第一企业,在华为被美国制裁前,常年位居榜首。
根据华为2021年度报告的描述,海思介绍如下:
目前,海思已有麒麟、巴龙、麒麟、鲲鹏、昇腾等多款知名芯片,应用于手机CPU、信号处理、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计算等领域。
在感知领域,海思也开发了多种图像传感器芯片和ISP芯片,并应用在华为、荣耀等多款手机上。
海思成为华为的一级部门,意味着未来华为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上将迎难而上,尽快设计出“去美化”技术,能够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芯片。
这也表示华为不认输,不放弃消费者市场的决心,期待海思未来的表现!
结语
华为以激光雷达为契点,布局传感器赛道,势必为中国传感器产业带来更多活力。而华为旗下海思部门级别上升,在感知芯片——尤其是图像传感器芯片等领域,恐怕将有一番作为。
对于华为的遭遇,中国所有企业,尤其是传感器、半导体等高科技企业更应该心生警惕。
红外传感器巨头高德红外,早在2008年就已被美国制裁,同样陷入无芯片可用的境地——无红外探测器芯片可用,从而坚定决心走上全面自研的道路,阵痛过后,如今掌握全产业链技术,成为中国红外传感领域的一哥。
所有中国企业,都应该警惕美国的制裁手段,这已经是其惯用伎俩。坚持自研才是王道,否则,制裁不是不到,时候未到而已。
来源:传感器专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