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为观众带来精彩演出。
烟带缤纷,破风而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展)昨天在珠海开幕,中国空军惊艳亮相。航展上,“八一”和“红鹰”两支飞行表演队依次划过长空,飞行员驾驶飞机做出高难度动作后,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呼。航展首日,AG600飞机完成飞行投水功能演示首秀,翼龙-2无人机划过天际,高端展品精品荟萃,飞行表演地面演示精彩纷呈。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航展展厅内,“20时代”战机家族的杰出代表——隐身战斗机歼-20、大型运输机运-20、战术通用直升机直-20齐聚一堂,这是三大明星战机在珠海的首次集合,共同展示着“20时代”中国国防力量的空中作战能力和强大实力。
昨天,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开幕,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在飞机前列队。
中国空军上演“蓝天盛宴”
“八一”演绎“空中芭蕾”
昨天上午9时50分许,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拉开了航展飞行表演序幕。记者看到,随着表演机在起飞线就位,前三架战机已经打开滑行灯,发动机喷射出高温气流,伴随着战机的阵阵轰鸣,约30分钟的六机飞行表演开始。
六机斤斗、同步横滚、分组开花……精彩的表演看得观众眼花缭乱。紧接着一架飞机以100米的高度接近观众席,连续滚转两周,之后极速拉起,盘旋、跃升、滚转、潇洒离场……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宛若空中芭蕾,展示了速度和力量并存。
歼-10飞行表演指挥员、空军大校曹振介绍,“八一”飞行表演队出动的是歼-10表演机。在人员准备上,精心选择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表演队员。在表演动作编排上,突出编队协调性和动作一致性,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精心设计了4套表演方案,“这4套表演方案可以保证在多种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飞行表演。”
他介绍,开幕式上进行了六机飞行表演,这套方案共22个动作,主要展示了飞行员编队驾驶水平和单机机动能力。这套动作难点在于超密集编队队形的保持以及飞行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比如在六机三角队动作中,飞行员之间的间隔为1.5米,“这对于飞行员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是极大的考验”;在双机对头交叉动作中,两架飞机相对时速达到1300公里,“要求飞行员对飞机位置控制、高度控制精准无误”。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展示“空中开花”。
两栖“鲲龙”劈波斩浪
本届航展,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 AG600,在碧海蓝天下成功完成飞行投水功能演示首秀。昨天12时10分许,由4名成员组成的机组按预定科目和计划,从珠海机场跑道起飞,在本场进行飞行投水功能演示,9吨水随着飞机下部投汲水舱门的打开倾泻而下,精准覆盖投水目标区域,给依旧燥热的珠海航展送去些许清凉,投水后飞机状态良好,响应特性正常,投水任务系统及飞机其他各系统工作稳定。
据了解,3月4日AG600飞机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开始灭火任务系统首次科研试飞。截至9月15日,灭火任务系统已完成地面系统原理验证、地面注水投水、水面汲水投水、次高原投水试飞四个阶段具体试验,完成了灭火系统验证试飞,有效验证了灭火任务系统工作状态、汲水投水功能特性以及次高原环境下飞机投水特性,系统功能特性符合设计要求。这标志着今年AG600灭火系统功能验证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加快AG600项目工程化应用、适航验证及其领先试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我国“大飞机家族”之一的AG600,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是为满足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
首次在飞行展示中亮相的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在空中投水。
歼-20换装“中国心”
飞行表演中,两架歼-20编队通场,垂直机动、水平机动、半扣、大坡度盘旋、垂直多次滚转……短短几分钟的出场,完成多个战术动作,观众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进行拍照。
歼-20飞行展示指挥员、空军大校李吉宽介绍,歼-20飞行展示主要以双机进场、单机表演形式进行,表演动作包括斜筋斗、多层滚、垂直上升等,更加凸显了歼-20在低空优异的机动性能,尤其是快速指向能力。歼-20以新装备、新编队、新姿态参加本届航展,这也是歼-20换装国产发动机后首次对外公开展示。飞行表演中,多个动作充分展现了歼-20优秀的低空高速、小半径转弯以及大迎角飞行能力。
本届航展,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成果将进行“全球首发、中国首展”。本届航展迎来线上线下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家企业参展,展馆数量从上届的8个增加至11个,室内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参展飞机超百架。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大展20宏图、添彩和平天空”为主题,通过馆内静展、室外静展和飞行展示等多种方式,将近140项自主研制的航空装备及技术项目全景式、体系化地进行呈现,其中近40%为首次参展。“20时代”战机家族的杰出代表——歼-20、运-20、直-20齐聚本届中国航展。
昨天,在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运-20等飞机模型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打卡。
“国之重器”展现航天未来
在本届航展上,中国航天事业同样是外界关心的焦点。在航展4号馆国家航天局展厅内,嫦娥五号探月任务的返回舱、嫦娥五号任务月面展示用的国旗、任务中存放月壤样本的罐体以及月壤样品等都被带到了展厅现场。
在展示现场,一台显微镜对准月壤样品,观众可以透过显微镜一睹月壤风采。嫦娥五号任务月面展示用的国旗被放在玻璃展柜里,虽然经历了月球上高低温交变、真空和辐射的极端洗礼,但依旧鲜艳夺目。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获取月球样品1731克。此前只有美国和前苏联实现了月球样品的采集返回。
在航展7号馆,金色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模型格外显眼。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同年12月17日凌晨,在闯过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后,历经重重考验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面。
与此同时,“火星探测”展位也吸引了大批观众。这里的地面特别铺设了一层沙土,沙地上的火星探测器、火星车模型格外引人瞩目。今年5月15日,由中国独立完成的火星探测任务首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截至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已经整整行驶了92个地球日,共获取了约10GB的科学数据,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
据了解,7号馆系统展示我国航天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主要展商包括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工。载人航天、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明星产品集体亮相,长征系列火箭排列整齐等待“检阅”,尤其是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和降落伞等展品难得一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结合近期航天工程任务热点和后续发展计划,遴选出170余项航天科技成果,通过实物、模型、沙盘、多媒体演示等形式与公众见面,展品分布在宇航、防务、航天技术应用三大展区中,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航天科技集团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生动实践。
作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和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的主力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携全域攻防装备七大体系、113项装备展品重磅亮相,全面展示中国航天科工在加快装备现代化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在军用航空动力展区,首次亮相的“太行”发动机发展型令人瞩目。该型发动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是“太行”发动机系列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可满足新型飞机动力需求。
航展现场展示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模型。
我国今年将发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
新华社珠海9月28日电(记者 胡喆 温竞华)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展)28日在珠海开幕,会上展出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计划今年发射,作为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卫星的发射成功将标志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太阳是宇宙中唯一可以进行高空间分辨观测的恒星,通过对太阳的探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天体磁场的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对天体物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太阳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事件更是时刻影响着地球的空间环境。因此,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更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地面太阳监测网,并在太阳光谱、太阳磁场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空间探测仍属空白。开展空间太阳探测将有效服务于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带动相关高科技产业发展,甚至引领国际太阳物理研究的进步。
那么,为何要开展光学波段探测,难点在哪?专家介绍,由于地球大气对紫外和X射线等电磁波是不透明的,因此,历史上的空间太阳观测在资源有限、技术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其观测对象重点是太阳的高层大气(日冕及过渡区),而可见光等波段观测主要基于地面望远镜。但地面上的可见光波段观测会受到阴雨天气影响,无法做到连续观测,而且受到地球大气吸收、扰动等因素的影响,观测分辨率很低。因此,开展光学波段的空间观测是国际太阳物理研究领域必然的发展趋势。
据悉,我国即将发射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的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Hα成像光谱仪,将首次实现空间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通过对这条谱线的数据分析,可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显著提升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卫星采用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平台设计。通过采用平台舱、载荷舱可分离式设计理念,将实现载荷舱的超高精度指向控制,较现有水平提升1到2个数量级。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与视频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